紐約市學校系統:公立小學(public school)篇
Image Credit: New York Post |
紐約市 的小學,和其他城市大同小異,主要可分為幾種類型。分別是 公立(Public)、私立(private)、和 特許 (charter)學校三種,而其中系統最龐大、申請流程恐怕也是最複雜的,應該就是公立學校了吧。
紐約市 五大行政區 被劃分為32個學區(school district)。 位於 曼哈頓 的 District 2,就涵蓋了從 上東城、中城 到很大一部分 下城 的範圍。 |
要真正了解公立學校入學申請方式,首先要了解 紐約市 的「*學區(school district)」劃分。紐約市 的五個行政區(boroughs)共被劃分為大大小小 32個學區,而每個學區中,又會根據居民分佈的狀況,將 學區 以 學校 為單位,劃分根據人口結構而可能經常性調整的「招生區(school zone)/ 招生範圍(catchment area)」,這也大致決定了學區內公立學校學生的去向。不過就算住在心儀公立學校的「招生區」內,也不保證就能如願進入該校,除了較搶手的公立學校席位本就供不應求外,申請學生的分發,還有許多**優先權(例如 在校生手足、母語非英文學生、清寒家庭優先權)需要考慮在內,對最終結果有著舉足情重的影響,也因此讓父母和學生在填寫志願時,除了所屬 學區 和 招生區 外,又多了許多額外需要考量的因素,全為了能「極大化」小孩進入理想公立學校的機會。
*這裡需要先釐清的一個概念,就是「學區(school district)」和「招生區(school zone)」的差別。由於兩者的中文,都可以被概略翻譯為 學區,所以難免造成混淆,於是我在文中分別以「學區」和「招生區」稱之。
**目前(參考 2023-24 學年申請簡章)的一般公立小學分發 優先權(admission priorities),分為八個等級,由高至低分別為:
1) 住址落在招生區中且有手足正在該校就讀的申請者; 2) 住址落在招生區中的申請者; 3) 住址在學區中且有手足正在該校就讀的申請者; 4) 住址「不」在學區中但有手足正在該校就讀的申請者; 5) 住址落在學區中且目前正在該校 Pre-K 就讀的申請者; 6) 住址「不」落在學區中且目前正在該校 Pre-K 就讀的申請者; 7) 住址落在學區中的其他申請者; 8) 住址「不」落在學區中的其他申請者。
幾年前 上東城 因人口結構變化而局部重劃學校「招生範圍(catchment area)」的示意圖。 將偌大的 District 2 再進一步地細分,以街、巷為邊界,詳細劃分出每個學校的「招生區(school zone)」。 |
像是怕事情還不夠複雜似的,眾多 公立學校 中,還包含所謂的「無招生區學校(unzoned schools)」和「磁校(magnet schools)」。這類型學校的申請人並不限於單一、特定學區內的學童,而是*開放給居住在全市五個行政區內的所有學齡兒童申請。雖然大多是透過隨機抽籤的方式決定錄取名單,但由於這類型學校多半有其獨特的辦學理念、或是特別著重某方面的核心課程、來吸引志同道合的家長為小孩申請外,會被這類型學校吸引的家長,在小孩入學後,也多半會較為積極參與學校事務並關心教學內容,最終常會反映在更具競爭力的學業表現上。好學校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申請人,供不應求的狀況下讓錄取的難度也提高不少。
*理論上,申請人可以不選擇自己所屬 招生區 中的學校(zoned school)就讀,在志願表中填上同一學區(school district)的其他學校即可,只是錄取優先順位上會較為吃虧。但是「無招生區學校」的入學申請則沒有這個限制,可以跨學區申請,只是可能還是會有部分名額優先提供給學校所在學區的申請人。
絕大多數公立學校(僅有極少數例外)的招生,都是統一透過 紐約市教育局(Department of Education)的 MySchools 線上申請系統處理,符合資格(滿足年齡限制的紐約市居民)的申請人,可根據自己排定的順位、最多填寫12個志願,在截止期限前送出申請後,只需靜待結果公佈。根據不同學校層級(Pre-K、小學、或是 中學),家長在選填志願時的根據或許也多有不同。以我們自己為例,為 培根蛋 申請 Pre-K 時,我們是希望能盡量讓已經脫離團體生活一年多的他,有更多和同年齡孩童互動的機會,因此在選擇學校時,我們並沒有優先選擇小學附設的 Pre-K(通常只有一到兩班,同齡學童較少,不過好處是順利入學的學童在來年會有小學入學優先權,有較高機會能在原校一路升學到從小學畢業為止)、而是將 學區 設置的獨立 Pre-K Center(只有 Pre-K 年齡學生,通常會有比較多班級,和同年齡兒童互動機會多,但學校環境硬體可能也較參差不齊)列為第一志願。儘管申請前我們聽了不少全面槓龜的恐怖案例,但在因疫情衝擊而讓公立學校申請人數大減(很大一部分是流失到 特許學校 和 私立學校)的 2021-22 學年,培根蛋 最終還是順利錄取了我們的第一志願。
申請小學時,考量的重點和決定性條件的順位排序,又和申請 Pre-K 時不盡相同了。除了離家近(或是離父母上班地點近)、交通方便外,得考慮的還有學校的 教學品質 和 學術聲望、在校生和家長評價、有無提供特殊課程或是雙語環境之類的條件... 等,光是可以用來幫忙家長做決定的相關評鑑網站就有好幾個,加上大大小小的網路討論板可供參考,更別忘記還有所謂的「口耳相傳」。首先要將來源紛雜的參考資料做個系統化的分析整理,縮小備選對象,就已經不算是小工程了,接下來還得將其他條件一一考慮進去(大眾交通、校車接送路線、學校招生人數、學區優先權、招生範圍優先權 以及 在校生手足優先權... 等),再統整成一個兼顧學校表現、但又不致於後勤過度複雜、更得確保有安全備胎(以防全面槓龜)的志願清單
當初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先查出將把我們居住地點劃在「招生區」內的學校,並將其列為第一志願(這也是最保險但客觀成功率也最高的作法,當初買房時也稍微做過篩選了,所以算是相對容易的決定)外,再利用參考各評鑑網站和口耳相傳的資訊,初步篩選出一張從第二志願後開始排序的候選名單,再透過 Google Maps 一一查詢從家中去各學校、以及從我們工作地點到學校的交通方式和通勤時間(有時徒步距離較近的學校不見得更方面,因為沒有鄰近的地鐵或公車站),來完成最終的申請名單和排序。要是沒記錯的話,培根蛋 申請小學時,我們最終一共選了路程從五分鐘到二十分鐘不等、共六間候選學校,最後也順利地接到了第一志願學校的錄取通知。
不過上述這些流程,還遠遠不是全部。
紐約市 另有所謂公立資優班(G&T:Gifted & Talented )的招生管道,不過先是 前市長 Bill de Blasio 在距離卸任僅剩一個月、沒有任何配套方案的狀況下、逕自取消該升學途徑。繼任的市長 Eric Adams 雖然恢復資優班制度,但卻捨「考試制」而改採「老師推薦 / 家長自薦」的方式,讓許多家長對所謂 資優班 的正當性和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質疑。不過現階段看來,雖然招生和入學方式爭議頗大,但至少在資優教育學校的分類上,還是維持行之有年的做法,將該類型學校分為 市級(city-wide)和 學區級(district-wide)兩種。市級資優教育學校,在過去一律採考試入學的年代,成績需達百分等級 97 以上才具申請資格,而且全校都是所謂資優班(沒有普通班),這樣的學校在紐約市一共有五所,三所位於 曼哈頓、一所落在 皇后區、一所則在 布魯克林,是 公立資優班 中的兵家必爭之地。至於 學區級資優教育班,以過去入學考試的標準,成績需達百分等級 90 以上才能申請,多半是在一般公立學校中另設所謂的資優班(其他班級則採一般申請管道入學),因此除了所在地點的地理分佈較廣外、選擇也更為多元(有大約100個學校可申請)。
公立資優班 的申請,和之前描述的一般學區學校申請一樣,同樣是透過 MySchools 平台,但流程卻是並行而非整合的。這也代表著有意願的家長得分開申請,工作量加倍*。
*2023-24 學年度的小學申請似乎有將兩者做整合,不過就算如此,也沒人能保證未來的申請流程不會再有調整。像是嫌已經有兩個獨立申請流程還不夠麻煩似的,紐約市 還有所謂的「特殊公立學校」,明明算是「廣義」的公立學校(免學費、完全或是部分公費辦學),但其實更像是自行設定招生標準的「無學區學校」。不僅獨立招生、甚至不直接受 紐約市教育局 管轄(教材自由度高,且無需參與每年的州考) 。這類型學校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 公私合辦、以音樂教育為核心課程、入學申請者皆須經過「試演 / 試聽」的 The Special Music School,以及 從1940年代就開始從事實驗性資優教育研究、入學申請須歷經三輪審查的 Hunter College Elementary School。為了申請這類型學校,許多家長除了尋求應考輔導外、甚至還會雇用升學顧問,因為其申請流程完全不同於其他公立學校,有更多截止日期得注意、額外的申請資料和面試得準備,對於忙碌的上班族家長來說,覺得吃不消得尋求專業協助也是情有可原。
究竟是誰說,在美國唸書比較沒有升學壓力的啊?
光是 公立小學 入學申請,就能把家長「整」到如此程度,這是把學生的壓力全轉嫁到家長身上?
Related Articles:
紐約市學校系統: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篇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