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是殘酷的...
對於許多跟我一樣曾經投入大量心血收集球鞋、球員卡的人來說
"限量是殘酷的"是亙久不變的真理
想要買到莫名奇妙限量起來的Air Jordan XI
老媽和我跑遍了台南市大小運動用品店(明明一直到AJ X為止都還可以在清倉拍賣時買到...)
家中二老甚至還為了某商店的waiting list政策有瑕疵而幫我去和店家"良性溝通"...
(結果該店家前一天還說全部賣完...隔天就打電話來說幫我留了一雙...)
為了搶購現在看起來實在是有醜到的Air Jordan XII 白紅配色款
先後在兩間店排隊數小時...還讓老媽中途送補給品來...
或者是為了買到在高中模擬考前一天推出的Air Jordan XIII
硬是放下手中的書本要老爸騎車載著我到剛剛打開店門營業的運動用品店搶購...
(老媽的說法是...讓他買吧, 不買的話他根本無心唸書...)
在巴黎時也為了說服Louis Vuitton的店員放寬所謂"兩大兩小"的額度限制
跟那日本出生、美國長大、巴黎就業、甚至還在台灣學過幾個月中文的店員拼命裝熟...
(感謝她死命幫我守住店中最後一個Taiga鑰匙包...)
最近一次則是為了幫老媽老姊買到Anya Hindmarch的I'm NOT A Plastic bag
在Columbus Circle的Whole Foods Market 吹風淋雨了兩個多小時...
(原本同一天還打算去幫老媽排數量更稀少的Boots No. 7 Restore & Renew Beauty Serum...)
對了...為了在New Year's Eve當天進入Times Square的管制區內
和上千萬陌生人在管制區入口大跳黏巴達應該也可列入我的"豐功偉業(白痴紀錄?)" 中...
究竟我是為了什麼而挖出這些"當年勇(蠢)"來說嘴?
其實是因為看到了一篇刊登在今天的New York Times中
名為Retailers Limit Purchases of Designer Handbags的文章...
由於美元的持續走軟
美國已經成了世界各地消費者從事luxury bargain hunting最佳去處
這種以購物為終極目標的touristic flow
除了為美國帶來了大量的外國遊客...也帶來了許多所謂的bargain hunter
被認為是2007年IT bag之一的Yves Saint Laurent "Downtown"
在Saks Fifth Avenue或是Bergdorf Goodman的定價是美金1,495元
但同款包包在倫敦Harvey Nichols的定價卻高達英鎊910元(折合美金約1,796元)
在80年代因為里拉相對弱勢而成為美國及亞洲觀光客購物天堂的義大利
其地位已經逐漸被美國所取代(這也是讓原本悲觀的2007年holiday season銷售量仍然呈現微幅成長的主因)
許多人大量湧入美國採購高價奢侈品及電器用品
然後回到自己國家之後再用可觀的利潤經由實體或是虛擬通路轉手賣出
這是許多luxury brand想極力避免發生的狀況
而他們也已經開始針對這樣的現象在美國市場採取了反制措施
其中一個最直接的手法就是...
限額限量...還會有什麼方法呢?
Saks Fifth Avenue, Neiman Marcus和Bergdorf Goodman
都已經應精品集團的要求制定了限量銷售的政策
想要在上述百貨公司的網站上購買高價包包的顧客
會發現自己在商品描述欄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Due to popular demand, a customer may order no more than three units of these items every 30 days.”
雖然上述百貨公司的實體通路還未正式採用相同的購買限制
但是公司管理階層已經告訴其員工要對大量採購部分商品的消費者進行近一步評估
基本上百貨業者是基於配合精品集團政策的原因而採取相關措施
目前已經對百貨業者提出該要求的包含PRADA及Gucci(旗下品牌包含Yves Saint Laurent及Bottega Veneta)集團
而精品業的龍頭LVMH則尚未針對除了Louis Vuitton之外的旗下品牌要求百貨業者比造辦理
(Louis Vuitton官方唯一線上商店eLuxury則有著更嚴格的購買限制 : 單一消費者針對相同商品在一年之內最多只能購買兩件)
但是在可見的未來應該也會針對這種resell的現象做出反制...
除了限量之外
對於本身就住在美國、資產全以美金計價的消費者來說
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第二個政策...
漲價...WTF...
要解決這種bargain hunter到世界各地購買相對定價較低的商品轉賣的行為
最簡單也最徹底的解決辦法就是消除各地市場的價差
對於以賺錢為第一優先的業者來說
把歐洲市場的定價降到美國市場的水準當然不可能是個好方法
於是讓因為美元走軟而飽嘗物價上漲之苦的美國消費者繼續suffering
把這些奢侈品地定價提高到更高不可攀的程度
就是精品集團們所尋求的最終解決方案...而他們也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中...
WTH...這種解決問題的手法也太過no-brainer了吧...
不過仔細想想...或許這對last name不是Trump或是Hilton的美國人來說也是件好事
不僅直接讓他們斷了購買奢侈品的念頭...
搞不好還會因此刺激了以Canal Street為中心的knockoff (a.k.a. "fake")市場買氣
讓紐約中國城成了另類的Fifth Avenue或是Champs-Élysées... Who knows ?
就像Dr. Ian Malcolm在那經典的Jurassic Park中所告訴我們的一樣...
"Life will find a way"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