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老鏡 幫 培根蛋 寫日記。一段自找麻煩到找出心得來的心路歷程。

讓我跳進DSLR這個無底洞的首部相機,是被攝影同號冠上「戰神」封號的 Nikon D90,雖說入手當時搭配的兩顆鏡頭,50mm f/1.4 D 和 70-300mm f/4.5-6.3G ED VR,都是自動對焦鏡,不過幾年使用下來,陸續購入幾顆定焦手動鏡的我,發現那種能像當年第一次從老爸手上接過古董SLR相機、先考慮拍攝對象利用測光表設定好光圈快門、將右眼貼近觀景窗的同時左手開始旋轉對焦環、待磨砂對焦屏中逐漸出現拍攝對象的清楚輪廓後、再滿意地用右手食指按下快門的拍攝流程,才是自己最懷念的攝影記憶。

就這樣埋下了「自找麻煩」的根...

深刻體會到非全幅相機在觀景窗亮度和放大率上的極限,儘管自行加裝觀景窗放大器和改裝裂像對焦屏,在 D90 上全部使用手動對焦鏡、尤其是大光圈的標準或是小望遠鏡頭時,對於眼力的消耗實在不是開玩笑的。幾年前看到 Nikon 推出帶著復古外型、卻內藏旗艦機種 D4 首度下放的感光元件、同時也拿掉了我幾乎不曾使用過的錄影和外接閃燈熱靴、機頂複雜的各種調整轉盤看似大走「數位化」回頭路、但拍攝流程肯定更接近當年使用老爸那部 SLR 的 Df 時,光是上述幾點,就已經讓我有直接殺到店家放定金預購的衝動,不過真正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讓我可以無視 Df 偏高的售價還是決定換機的,是機身F接環上可收起的光圈連動桿設計,這簡單卻高明的小巧思,讓過去如果不打算改裝鏡頭(坊間俗稱「磨屁股」),就只能受限於使用 Ai 鏡頭的老鏡愛好者們,終於可以在 Df 上使用許多因為其特殊成像風格(通常都是某種光學設計上的缺陷)、而讓攝影同好們難以忘情的 non-Ai 鏡頭。已經做了不少功課、也選定了幾顆想要一親芳澤的經典銘鏡、就受限在 non-Ai 的適用性上的我,終於找到了解套的機會,於是就趁著某次返台探親的機會,購入了當時甫上架、在許多通路還處於缺貨狀態的 Df。

幾年使用下來,除了在拍攝運動賽事或是特殊活動時會使用自動對焦的變焦鏡外、一律只使用定焦手動鏡的我,越來越習慣這種用手動鏡做為主力鏡頭的拍攝方式,過去出遊除了手動鏡外還會至少帶上一顆變焦自動鏡以防萬一的我,也逐漸減輕裝備到絕大多數時間只會固定攜帶一顆廣角(20mm 或是 28mm)、一顆小望遠(50mm)鏡頭就出門。同時我老鏡的收藏規模也是日漸壯大,每次出遊前根據可能拍攝場景和對象、選擇適合的鏡頭,也成了出門前讓我樂此不疲的固定「儀式」。雖說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自己在旅程中出現意外驚喜(或是驚嚇?)時,因為沒有合適的鏡頭而只能殘念,但在自己開始重新喜歡上使用手動鏡這種自在悠閒的拍攝步調後,對於無緣捕捉到某些難得畫面的遺憾,也似乎比較容易釋懷了。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 培根蛋 到我們家報到前的事...

小孩 和 動物 的難以預期和控制是眾所皆知,而在以他們做為拍攝對象時,你也幾乎可以確定自己在攝影過程中絕對會倍感挫折以至於身心俱疲。如果你上所謂的攝影同好討論板去提問,「適合拍攝小孩的鏡頭」,十個建議中、至少有九個半會提到「變焦」、「自動對焦快速」、「防手震」、「光圈不能小因為快門速度慢不得」、「輕便」、「人臉辨識」這些關鍵字,不過對照我手上的裝備時,會發現除了我拍攝運動賽事的主力鏡頭 80-400mm f.4.5-5.6G ED 還算勉強符合部份要求(不過「最近對焦距離」和「體積重量」應該是肯定不合格)外,其他所有的鏡頭,都是屬於那種拿來拍小孩就等於自找麻煩的選擇。不敢太鐵齒的我,在看過許多攝影同好前輩的經驗分享後,已經做好可能得用自己的備機 - Fujifilm X-T20 來紀錄 培根蛋 生活的打算,不過那也代表著,Df 和我那一干老鏡們,恐怕絕大部分時間,都只能放在整理箱中積灰塵了。

培根蛋出生那天,其實我是把兩部相機都帶進了產房的,原定的計畫是,Df 拍照片(我甚至還帶上了兩顆鏡頭)、X-T20 拍影片,然後狀況許可的話,iPhone 就拿來自拍用。結果原本以為會在晚餐時間前就輕鬆結束的生產過程,硬是延長戰線到宵夜時間才盼到 培根蛋 中氣不足的哭聲,過程中一直提供手掌做為產婦壓力發洩球的我,當然也別想有機會拍照紀錄了。一直到一旁待命許久的護士們、七手八腳地把 培根蛋 移到一旁的保溫箱中做「服裝儀容整理」和「驗貨」時,我才有機會拿出相機來拍上幾張照。考量產房內亮度不均且整體偏暗的光線條件、加上作業空間有限(產房內當時醫師加護理人員總共有近十人之多),高感光度性能卓越的 Df 搭配小廣角老鏡(28mm f/2.8 AiS)是我手上當時最理想的組合,成了我用來紀錄 培根蛋 呱呱落地的工具。

其實因為嬰兒在前幾月還不會翻身和自主移動,拍攝時就算用手動對焦慢慢轉,也不怕拍攝對象突然移動又得重新對焦,加上又不想使用閃光燈(所以常需將感光度拉高),因此使用 Df + 手動鏡 其實也算是游刃有餘。於是乎,除了在家中會刻意把兩部相機放在不同位置、哪部方便就抓哪部拍外,如果要外出的話,我就看當天的「負重程度」和「拍照機率高低」來決定帶哪部相機出勤,再搭配手機當做特殊情況備用機(例如只帶 Df 出門卻需要拍攝影片時,或是有自拍的需求時),基本上可以應付絕大部分的需求。至於來不及拍、拍不到、或是拍失敗的狀況,看開點就沒事了。

在 培根蛋 的活動力有限時,就開始用手動鏡練腕力和對焦速度,並且掌握一些估焦(預期下一秒的移動距離和可能停下的定點,說起來跟運動拍攝還有點像)和泛焦拍攝小朋友的技巧後,我發現自己絕大多數的照片,都是使用 28mm f/2.8 AiS(郊遊踏青或是有人帶景需求時使用)和 35mm f/1.4 AiS(拍攝特寫、以及室內或偏暗場景使用)兩顆鏡頭,另外少數的照片是由 ZEISS Makro-Planar T* 50mm f/2 ZF.2(拍攝「相親照」使用)所拍攝。

以下就是我用上述鏡頭拍得的照片,以及我個人的使用心得。

  • Nikkor 28mm f/2.8 AiS

  • 出遊時拍攝「人帶景」照片時的最佳良伴。如果有需要拍攝「大景」,小廣角的它也還算堪用。
產房內的光線亮度雖不理想,不過靠著 Df 優異的高感光度表現、
加上鏡頭成像品質完全堪用的最大光圈(f/2.8),還是順利完成了任務。
培根蛋 人生第一次真正外出「放風」時,靠著就是這顆鏡頭來做記錄工具。
人生踏浪初體驗。這顆鏡頭在艷陽下的表現,一直都讓我相當的滿意。
小廣角加上不算小的最大光圈,在捕捉當下氣氛的同時,還能適度地突顯主題,讓構圖不至於過度凌亂。
參加 中央公園 一年一度的 Taiwanese Waves at SummerStage 活動。
洋基球迷要從小培養。
人生第一場洋基比賽,是場座無虛席的 地鐵大戰。
多虧了28mm的小廣角焦距,才能在不搬梯子的狀況下拍到這張照片。
回台探親期間,體積小、重量輕、又用途廣的 28mm f/2.8 AiS,是我一鏡打天下的最佳選擇。
最大光圈時的「淺景深」還算有感,成像畫質和銳利度也令人滿意。
以 日月潭 為背景的嬰兒「越獄」現場。
被表姐「霸凌」的鐵證。
被 蛋媽 用 蛋哥 的推車追著跑的 阿好。
狹窄的空間中,更能讓人體會到這顆鏡頭的價值所在。

  • Nikkor 35mm f/1.4 AiS

  • 想要有超矇矓、夢幻的淺景深效果,但又想適度帶入背景而不是張張走「大頭狗」路線時,它就是我的最佳選擇。
該鏡頭光圈全開時畫質稍嫌鬆軟,但縮一級後的表現就讓人刮目相看。
35mm的焦距,接近人類雙眼加起來的清晰視角,所以在構圖上的難度也較低,更為直覺些。
大光圈的加持下,就算是相對雜亂的背景,看起來似乎也沒那麼「有礙觀瞻」了?
有好幾月的時間,這顆鏡頭都一直牢牢地裝在 Df 上,除了需要拍攝運動賽事得換裝望遠鏡頭時。
他「恰到好處、口味適中」的 bokeh,不知為何非常對我的胃口。
雖說是定焦鏡頭,不過標準焦段的好處就是「進可攻、退可守」。
光圈夠大的好處,就是管他是什麼背景都可以照樣拍出沙龍照。
明明是張「用臉吃飯」的欠揍照,在大光圈的加持下、搭配適當的光線,當下成了雜誌封面照。
隨手一拍、又是張專輯封面照。
雖說光圈夠大、在拍攝動態時比較可以無慮提升快門速度。
不過偏偏又是顆手動鏡,快門夠快還不行、也得先對到焦啊~這就是長期練功的成果驗收了。
培根蛋 可不是坐在靜止的鞦韆上喔,這張照片能成功準焦,滿滿都是他老爸我的汗和淚啊。
只要有心,到處都是攝影棚。

  • ZEISS Makro-Planar T* 50mm f/2 ZF.2

  • 曾經是我過去使用 D90 和升級 Df 前幾年的「機身蓋」(不過似乎有一派說法堅持「鏡頭蓋」的說法),Makro-Planar T* 50mm f/2 ZF.2 是一顆無論光學設計和鏡身組裝品質都幾乎無可挑惕的鏡頭。如果真要提出幾點來抱怨,那就是重量稍重、以及因為是微距鏡的關係,對焦行程有點長,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只能說是自討苦吃。所以,拿來拍小孩,想要得到理想成果,除了體力、意志力外,可能還得帶點運氣。
培根蛋 出生後,被我拿來「昭告諸親友」的照片,就是用 Makro-Planar T* 50mm f/2 ZF.2 所拍。
在 培根蛋 還「無翻身能力」時,勉強還能用上這顆鏡頭來做日常紀錄之用。

  • Fujinon XF 35mm f/1.4 R

  • 當初購入 Fujifilm X-T20 作為備機時,我第一顆選購的鏡頭。等效焦距 52.5mm、接近我在 D90 和 Df 上慣用的 50mm 鏡頭,加上進可攻、退可守的大光圈,除了能拍出淺景深效果,也能稍稍彌補 Micro 4/3 系統感光元件在高感光度能力上的先天不足。方便攜帶的 M43 系統,是我在想要「輕裝簡行」時的最佳選擇,或是在家裡臨時找不到 Df 時快速抓拍的替代工具。
雖說是 備機,不過 X-T20 搭配 35mm f/1.4 R 的拍攝效果也真沒在遜色的。
在家中突然出現逗趣畫面想快速抓拍,光線條件許可的話,
即便是暗部對焦容易拉風箱而被詬病的這顆鏡頭,也是能從容應付。
那陣子突然對自己那三雙「紐約計程車襪」非常有興趣的 培根蛋。
1.4 的大光圈,可以輕鬆拍出這種很瓊瑤的相親交友專用照。
看來「富士無爛鏡」的說法,絕非品牌死忠用戶的自嗨。
多退個幾步,「人帶景」也非難事。
雖然出勤率相對較低,不過富士鏡頭從來都不會讓我失望。
洋洋灑灑地敲了這麼久的鍵盤、也貼了這麼多照片來輔助說明,不過眼看著 培根蛋 的活動能力一天比一天進化、也越來越不受控,就算我把手動對焦的速度練到快到像是生理反射動作一樣,恐怕也不見得能在按下的十次快門中拍到一張成功作品,而我又實在不想再花一筆錢,去在每個習慣焦段都投資一顆自動鏡。

於是,我做出了以下決定...

去買一部防水又耐摔的運動攝影機,拍照片怕不準焦、晃動、或是錯失關鍵時刻,那,拍影片總行了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