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紐約、想想台南
你所生活的城市、在你眼中、是如何的樣貌? |
習慣真的是個可怕的東西...
回頭看看自己來美之初曾經發表過的文章
當時的紐約對我來說、就像是劉姥姥逛大觀園般什麼都相當新奇有趣
從一則無意間瞥見的新聞、哥大校園中一棵無預警盛開的櫻花樹、到在紐約街頭騎腳踏車的初體驗、
甚至是巴黎和紐約的人行道不同的"氣味"...等
我都可以用其為題、洋洋灑灑地寫出一篇字數至少滿足國小作文標準 (1,200字?) 的網誌
看看現在...嗯...
感官麻木的後果就是文章難產
落到我現在都要在離開紐約到外地遊玩時才能認真地寫出資訊還算豐富的旅遊心得分享文
而且常是一連狂寫數篇連載還欲罷不能
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接到 HelloNYC 提出的訪問邀約時、我稍微遲疑了一下
真正接到訪談內容的提問時、當時剛好回到台灣度假的我、遲疑更久了...一度還有臨陣脫逃的打算
因為我不曉得自己能不能像過去一樣從旁觀者的角度理性地來看待紐約這個城市、
也不知道自己的觀點是不是因為長期浸染在大蘋果這大熔爐中而失去了原本多少擁有的獨特角度
後來實在是因為提出的問題中、有一則真的戳到我的"手癢穴"、
最後我就用挑出那問題先行回答、然後再一鼓作氣回應其他問題的方式、完成了這次文字採訪的任務
交出了一篇字數多到似乎有點為 HelloNYC 帶來困擾的文章...
以下就節錄我針對那讓我手癢難耐的問題之回應、
如果對其他訪談內容還有興趣的朋友、就麻煩移駕到 HelloNYC 去閱讀指教了
[城市觀] 走進紐約的"後院",才能真正感受紐約的魅力
不麻煩的話也歡迎各位朋友在 HelloNYC 刊登該訪問內容的網頁上順手"按個讚 (like)"
畢竟我實在不想成為拖累人家網站點閱率、讓bounce rate瞬間爆增的罪魁禍首
別說我沒有先警告、那篇幅真的是 相....當....長....
HelloNYC:
這一題是大哉問: 如果有人問你紐約跟台北的差別是什麼?(或是另一個你比較熟的台灣城市),你會怎麼回答? 你也可以就很多方面來分析。
Rich:
除了紐約之外,我的故鄉台南應該是我最為熟悉的城市。紐約的城市藍圖是架構在極端理性的都市規劃理念上,相比之下,台南的城市發展和紋理就"有機"且"隨性"許多。由於兩者間所存在的根本差異,在紐約生活了這些年,其實反而讓我學會欣賞台南的可愛之處,最近幾年每次回家都讓我感受到重新認識自己故鄉的新鮮感,這其實也多虧了紐約如此稱職地扮演對照組的角色。
要真正體驗台南的美好,走進蜿蜒的小巷、試著讓自己在舊城區中迷路其實是我最建議的方式。隱身在被棋盤格道路系統切割而成的街廓中,許多老台南人的宗教信仰中心和其廟埕廣場(生活 / 社交空間),就這樣被蜿蜒狹窄卻四通八達的巷弄串聯了起來。我們習慣透過閱讀面對大馬路的鄰街面來定義一個街廓的個性,但這樣的方式在台南的舊城區中其實是行不通的,街廓真正的立面、那個屬於生活的面相,其實是面對那些隱藏在街廓中的所謂 "後巷"。
要感受紐約的魅力,有時也需要透過相同的方式,穿過建築走入那些通常不對外開放的 "後院",從那個被周圍建築所圍塑出來的小小空間中仰望天空、觀察那些常被忽略的建築背立面表情, 常會帶給我一種無法言喻的平靜感。可惜的是,這樣在我心中充滿著紐約特色的空間,卻往往是閒人止步、也因為產權問題而少有機會被相互串聯成一個連續的帶狀空間。
紐約讓我感到最可愛的,其實是每個比鄰而居的小區之間,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色存在。只要身在其中,一座住宅建築前的石階、一塊用做道路鋪面的花崗岩塊、甚至是行道樹植穴邊框的材質選擇,在在都能透露出你當時身處何地的蛛絲馬跡。當然這是透過無數年經驗的累積、多種都市設計手法和法規的交互運用,才能合力勾勒出這種 "看似無招" 卻處處是心機的空間氛圍。
花崗岩石砌道路和一旁被立法保存並謹慎修復的cast iron 建築群,提醒著你已經來到購物天堂SoHo區,千萬要做好荷包失血的心理準備; 同樣材質的道路鋪面、兩側換成 walk-up brownstone 住宅、再妝點上青蔥翠綠的行道樹,則是透露出 West Village 中那永遠大排長龍的 Magnolia Bakery 已經不遠了的訊息; 曾經被作為屠宰廠和肉品加工廠使用的工業建築被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品品牌進駐,挑高的室內空間更是作為展覽空間的絕佳選擇,眼前不遠處的廢棄鐵道上看似還飄浮著一條空中綠帶,沒錯,這裡就是影集 慾望城市 中Samantha Jones 倉皇搬離上東城公寓後落腳的 MPD 。
節錄自 [城市觀] 走進紐約的"後院",才能真正感受紐約的魅力
(*´∀`*)ノ。+.・*こんちぃ.・+.
回覆刪除